第三十二章众心所向
远道而来的胡显成,在辽阳仅仅留了三日,便再次启程前往海州,直奔郝老六而去,并由海州经复州、盖州、金州,再返回镇江堡。这一趟,将是胡显成对这三日商议而成的事项,做的最直接的巡视。
这三日里,苏翎与胡显成、赵毅成几乎是足不出户,日夜都在总兵府后院的一所偏院内商议要事。胡显成最终也未能去看看辽阳城四周的十几座大营连绵不断的威风。作为当初十七个兄弟之中唯一已经成家的,且自千山堡起其便一直致力于农事与日常管事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胡显成依旧被苏翎派作民事上使用。尽管胡显成属下也有不少兵马,单是镇江堡的新兵集训大营,便有两万多名新兵,但终究与带兵上阵无缘。胡显成离开辽阳时,多少是带着些遗憾、羡慕的心情,自辽阳城外的军营间穿过。
苏翎兄弟三人商议的事项,依旧是以土地分配为主,当然,这不免会牵扯到其余的相关事宜。这种粗略定下的,仅仅是大致的目标而已,具体事宜,还是各自回去重新制定细则。胡显成带来的邵安东,最终还是被允许参与进来,做了两日的记录之后,第三日,略微摸到一些门道的邵安东,便能为苏翎等三人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那思路自然不同,角度也算有新意,算是让苏翎看到了其所能发挥的好处。
时至天启元年八月,苏翎率部自千山堡群山之中猛然出现之后,这军事上的筹备、部署。算是已经达到了目的,源源不断地粮饷、军需也不必担忧。甚至连运送事宜,也有辽东经略袁应泰管带着那二万多精壮负责。此时才处置土地问题,也算是适逢其时。这不说别的,单是正赶上收获季节,便对今年地粮食征收有一定好好处。辽东都司辖内,原有的卫所建制早已失去作用。从这一点来说,苏翎此时才办理与土地相关地事宜,已有些晚了。
按兄弟三人商议的结果,辽阳、海州处于战事前沿,又多是援辽兵马聚集之地,这里便全由苏翎处置。而其余的后方地域,则仍由胡显成全权处置。
对胡显成来说,镇江堡已经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宽甸五堡以及千山堡也无需再做过多的调整,目标也仅仅剩下金州、复州、盖州三卫辖地。这三卫。不仅地域要比千山堡大出数倍,且人口、土地也是成倍增多。向来是辽东都司的粮仓,以及后备兵源地出处。将这三卫纳入苏翎麾下。可以说这辽东都司便完全落入苏翎的掌握之中。或者说,整个辽东目前所存在的区域,都将归属于苏翎及其兄弟们所形成的势力。
此事胡显成已经略做准备,那些由千山堡抽调出来的管事们,已有五百人在镇江堡集训。这五百人不同于当初抽调到镇江堡参与管事的人,完全是新来地,且正如胡显成所说,其中不少人还不识字,集训的内容全靠心记。
这里不得不说说千山堡辖内的那些百姓们,也包括宽甸五堡那最先纳入苏翎麾下地数万人口,如今可谓今非昔比,变化极大。那些昔日偷越边墙逃亡的,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地人家,如今可是家家有房,户户有地,过着往日难以想象的日子。经过数年地耕耘,那些尽心开垦出来的田地已经能够确保一家人地吃食,且大多有所富余。而胡德昌等人从未断过的商队,也带来无数布匹、陶器等等日用品,用来交换无数山货、皮毛以及人参,这使得千山堡辖内的人家,这银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至于宽甸五堡辖内的百姓,倒是从赫图阿拉大捷中得到无数好处。那些按村组建起来的民夫队伍,在战后果然得到了事先许诺的分红。那些战利品中,金银倒是不多,且就算有,也被全数收去,不算在红利之内,这倒也没有引起不满。这些民夫大多一辈子也没见过上十两的银子,骤然见到数千计的银两,除了惊诧,倒没生出多少非分之想。当然,那些私藏银子以及其余战利品的,都受到严厉的处置。
村民们分得的红利,有牛羊、马匹、布匹、农具等等,都是一般农家急需之物,非常实用,甚至在这边墙一带,有时会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的。当然,粮食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图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带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储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剩下,况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现成的骡马、大车车等等,倒是让运输便利了不少。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态度的百姓们心态大变,要说苏翎在宽甸五堡开设市场等等一应举措,让百姓们看到几分不同,那么这次大捷便是最实惠的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辽东百姓的构成,本就异于山海关以内的大明百姓,尤其是这最接近边墙一带的人,不管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官员或是首领,只要能有好处,便不会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回,就连传说中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的益处。跟着那位苏将军,居然连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处,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发生转变?事实上从召集民夫时起,这数万百姓的心态就已经开始倾向于苏翎所部了。
至于当初随刘出征地明军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带地朝鲜士兵。虽然在屯田新村里劳作。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不论是大明地士卒。还是朝鲜地小兵。都差不多是类似地状况。在原地可没什么值得夸耀地家产。大多数都没几亩地。养家糊口全靠军粮月饷。这到了军中。再一克扣。或是被军官勒索、驱使劳役。日子更不能说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较为辛苦之外。次年便过起了比在家乡还要好地日子。不仅顿顿都能吃饱。且还有了新衣。房子也随着不断地增建。到后来达到一人一座房屋地结果。而随着苏翎所部不断增长地实力。这牛、羊、猪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户出现。算是有了自家地财产。这样一来。除了心思转地快地去苏翎所部当了兵。这剩下地。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没有任何可抱怨地了。
甚至有些朝鲜士兵还在属于自己地房子建好之后。还请求将自己地家人接来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户。同样在明军士兵之中也有这样地事出现。只是太过遥远。只能慢慢再办。
当然。这些归顺了地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没、谁也摸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地铠甲骑兵地清理之后剩下地。数万之数。当然不能说都是一样地心思。但只要稍有异动。便会消失无踪。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
至于刘等数十名明军较高级地武官。除了与一般士兵一样拥有属于自己地房屋、土地之外。唯一地优待大约是可以读书。千山书院印刷出来地书籍。可以免费赠送一部分。随着苏翎所部地扩展。大部分地军官都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来做事。在经过集训之后被派往各地。自然。那里地日子过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后。仅剩下刘等高级武官。在千山堡过起了田园生活。要说地是。这其中也有少数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这样一来。尽管其中必然还隐藏有不稳定因素。可总体来说。整个千山堡辖内。是一副众心所归地局面。如此。便为胡显成不断从千山堡辖区内抽调人手。创立了基础。
在千山堡时,管事这个称呼,不过是代称,既不算官职,也不代表地位,仅仅是某一项事务的领头人。所有的管事都是从贫民中选出来的,如今在镇江堡一带,所有有过经验的管事早已抽调一空。这胡显成集训的五百人,却都是千山堡以及宽甸五堡一带的普通百姓。所谓集训,不过是将以往千山堡的规矩,以及在办事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结成册,然后命人读给这些人听,并一一考核其应对办法。
好在这些必须掌握的处置原则,大多与农事有关,这些百姓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多少困难,左右不过是丈量土地、收取税粮等等。另外,胡显成还将历次战事中残疾或是士兵的亲人中选了数百人出来,也进行同样的集训。这些人将分别奔赴各地,带诸事办妥,再将家眷迁移过去,就此落户扎根。由山中搬到平原地带,这可没人不愿意,甚至以此为荣。当然,那些军人家属们,更是兴致高昂。
这些昔日的穷苦百姓,如今有机会出人头地,自然个个争先。虽然这些人看上去都算是憨厚老实的人,可这反倒是令胡显成成较为放心使用的基础,只要是定下的规矩,都会得到彻底的执行。
当然,待遇是丰厚的。每月有月饷,家眷到了之后还另有月粮拨付,至于住宅,那更是免费提供的。简单一算,就算不种那照样拨给的农田,这些管事一家大小也会不愁吃穿。(,请登陆qidian, 展开全部内容
这三日里,苏翎与胡显成、赵毅成几乎是足不出户,日夜都在总兵府后院的一所偏院内商议要事。胡显成最终也未能去看看辽阳城四周的十几座大营连绵不断的威风。作为当初十七个兄弟之中唯一已经成家的,且自千山堡起其便一直致力于农事与日常管事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胡显成依旧被苏翎派作民事上使用。尽管胡显成属下也有不少兵马,单是镇江堡的新兵集训大营,便有两万多名新兵,但终究与带兵上阵无缘。胡显成离开辽阳时,多少是带着些遗憾、羡慕的心情,自辽阳城外的军营间穿过。
苏翎兄弟三人商议的事项,依旧是以土地分配为主,当然,这不免会牵扯到其余的相关事宜。这种粗略定下的,仅仅是大致的目标而已,具体事宜,还是各自回去重新制定细则。胡显成带来的邵安东,最终还是被允许参与进来,做了两日的记录之后,第三日,略微摸到一些门道的邵安东,便能为苏翎等三人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那思路自然不同,角度也算有新意,算是让苏翎看到了其所能发挥的好处。
时至天启元年八月,苏翎率部自千山堡群山之中猛然出现之后,这军事上的筹备、部署。算是已经达到了目的,源源不断地粮饷、军需也不必担忧。甚至连运送事宜,也有辽东经略袁应泰管带着那二万多精壮负责。此时才处置土地问题,也算是适逢其时。这不说别的,单是正赶上收获季节,便对今年地粮食征收有一定好好处。辽东都司辖内,原有的卫所建制早已失去作用。从这一点来说,苏翎此时才办理与土地相关地事宜,已有些晚了。
按兄弟三人商议的结果,辽阳、海州处于战事前沿,又多是援辽兵马聚集之地,这里便全由苏翎处置。而其余的后方地域,则仍由胡显成全权处置。
对胡显成来说,镇江堡已经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宽甸五堡以及千山堡也无需再做过多的调整,目标也仅仅剩下金州、复州、盖州三卫辖地。这三卫。不仅地域要比千山堡大出数倍,且人口、土地也是成倍增多。向来是辽东都司的粮仓,以及后备兵源地出处。将这三卫纳入苏翎麾下。可以说这辽东都司便完全落入苏翎的掌握之中。或者说,整个辽东目前所存在的区域,都将归属于苏翎及其兄弟们所形成的势力。
此事胡显成已经略做准备,那些由千山堡抽调出来的管事们,已有五百人在镇江堡集训。这五百人不同于当初抽调到镇江堡参与管事的人,完全是新来地,且正如胡显成所说,其中不少人还不识字,集训的内容全靠心记。
这里不得不说说千山堡辖内的那些百姓们,也包括宽甸五堡那最先纳入苏翎麾下地数万人口,如今可谓今非昔比,变化极大。那些昔日偷越边墙逃亡的,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地人家,如今可是家家有房,户户有地,过着往日难以想象的日子。经过数年地耕耘,那些尽心开垦出来的田地已经能够确保一家人地吃食,且大多有所富余。而胡德昌等人从未断过的商队,也带来无数布匹、陶器等等日用品,用来交换无数山货、皮毛以及人参,这使得千山堡辖内的人家,这银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至于宽甸五堡辖内的百姓,倒是从赫图阿拉大捷中得到无数好处。那些按村组建起来的民夫队伍,在战后果然得到了事先许诺的分红。那些战利品中,金银倒是不多,且就算有,也被全数收去,不算在红利之内,这倒也没有引起不满。这些民夫大多一辈子也没见过上十两的银子,骤然见到数千计的银两,除了惊诧,倒没生出多少非分之想。当然,那些私藏银子以及其余战利品的,都受到严厉的处置。
村民们分得的红利,有牛羊、马匹、布匹、农具等等,都是一般农家急需之物,非常实用,甚至在这边墙一带,有时会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的。当然,粮食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图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带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储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剩下,况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现成的骡马、大车车等等,倒是让运输便利了不少。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态度的百姓们心态大变,要说苏翎在宽甸五堡开设市场等等一应举措,让百姓们看到几分不同,那么这次大捷便是最实惠的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辽东百姓的构成,本就异于山海关以内的大明百姓,尤其是这最接近边墙一带的人,不管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官员或是首领,只要能有好处,便不会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回,就连传说中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的益处。跟着那位苏将军,居然连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处,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发生转变?事实上从召集民夫时起,这数万百姓的心态就已经开始倾向于苏翎所部了。
至于当初随刘出征地明军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带地朝鲜士兵。虽然在屯田新村里劳作。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不论是大明地士卒。还是朝鲜地小兵。都差不多是类似地状况。在原地可没什么值得夸耀地家产。大多数都没几亩地。养家糊口全靠军粮月饷。这到了军中。再一克扣。或是被军官勒索、驱使劳役。日子更不能说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较为辛苦之外。次年便过起了比在家乡还要好地日子。不仅顿顿都能吃饱。且还有了新衣。房子也随着不断地增建。到后来达到一人一座房屋地结果。而随着苏翎所部不断增长地实力。这牛、羊、猪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户出现。算是有了自家地财产。这样一来。除了心思转地快地去苏翎所部当了兵。这剩下地。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没有任何可抱怨地了。
甚至有些朝鲜士兵还在属于自己地房子建好之后。还请求将自己地家人接来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户。同样在明军士兵之中也有这样地事出现。只是太过遥远。只能慢慢再办。
当然。这些归顺了地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没、谁也摸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地铠甲骑兵地清理之后剩下地。数万之数。当然不能说都是一样地心思。但只要稍有异动。便会消失无踪。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
至于刘等数十名明军较高级地武官。除了与一般士兵一样拥有属于自己地房屋、土地之外。唯一地优待大约是可以读书。千山书院印刷出来地书籍。可以免费赠送一部分。随着苏翎所部地扩展。大部分地军官都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来做事。在经过集训之后被派往各地。自然。那里地日子过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后。仅剩下刘等高级武官。在千山堡过起了田园生活。要说地是。这其中也有少数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这样一来。尽管其中必然还隐藏有不稳定因素。可总体来说。整个千山堡辖内。是一副众心所归地局面。如此。便为胡显成不断从千山堡辖区内抽调人手。创立了基础。
在千山堡时,管事这个称呼,不过是代称,既不算官职,也不代表地位,仅仅是某一项事务的领头人。所有的管事都是从贫民中选出来的,如今在镇江堡一带,所有有过经验的管事早已抽调一空。这胡显成集训的五百人,却都是千山堡以及宽甸五堡一带的普通百姓。所谓集训,不过是将以往千山堡的规矩,以及在办事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结成册,然后命人读给这些人听,并一一考核其应对办法。
好在这些必须掌握的处置原则,大多与农事有关,这些百姓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多少困难,左右不过是丈量土地、收取税粮等等。另外,胡显成还将历次战事中残疾或是士兵的亲人中选了数百人出来,也进行同样的集训。这些人将分别奔赴各地,带诸事办妥,再将家眷迁移过去,就此落户扎根。由山中搬到平原地带,这可没人不愿意,甚至以此为荣。当然,那些军人家属们,更是兴致高昂。
这些昔日的穷苦百姓,如今有机会出人头地,自然个个争先。虽然这些人看上去都算是憨厚老实的人,可这反倒是令胡显成成较为放心使用的基础,只要是定下的规矩,都会得到彻底的执行。
当然,待遇是丰厚的。每月有月饷,家眷到了之后还另有月粮拨付,至于住宅,那更是免费提供的。简单一算,就算不种那照样拨给的农田,这些管事一家大小也会不愁吃穿。(,请登陆qidian,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