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何故番外(8)
每天经常微博,这段时间微博上流传着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叫做‘中产阶级的焦虑’, 因为好奇,我点进去把相关的微博都大概看了看, 无外乎是这样的一些心声:一些本来家境普通,农村或者十八线小城市里的市民, 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相关技能,进入了一二线城市的大公司或者国家单位获得了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进而在城里买房落户, 结婚生娃。按理说,这样有房有车有婚有娃的人也算是人生赢家了吧,虽说比不上那些明星富豪, 高官名仕之人,也跟那种纯底层的没什么文化, 在厂子里流水线上打工, 或者饭馆理发店干基础服务业的要强吧?可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反而一天到晚愁云惨雾的, 一边喝着咖啡旅着游, 过着洋气时髦的所谓‘小资’生活,一面精神状态却不怎么好,似乎承受着格外巨大的压力, 抑郁症焦虑症之类的心理疾病也最容易侵害到这类人身上,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许就是将来的你和我——会不由自主的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明明该有的房车都有了,不该有的游艇飞机啥的咱也没奢求过, 就想过个小老百姓的安泰日子,指望咱的下一代也跟咱差不多,为什么就这个愿望都觉得难,都觉得有危机感呢?
难,我告诉你,确实是难,正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难,才会不由自主的焦虑抑郁。
所谓的焦虑情绪,是指人对外界环境突变,以及对潜在危机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一个人如果长久的生活在焦虑中,那么肯定说明一件事:他对现在的生活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或者现在暂时是安全的,但却认为将来前景比较黯淡,因此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焦躁,这种不安进而会让他内心压抑痛苦,却也会让他迸发出拼死一搏的爆发力,所以说人类的每种情绪都是具有利和弊的两面性的,并不是说负面的情绪就一定是坏的,正面的情绪就一定是好的,同理,整天讲仁义道德挂嘴上的人,未必就真的懂得他人的难处,而看似消极整天想自杀的人——比如我——在现实中也未必就真的会自暴自弃,一路堕落到底,不是吗?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一种生物,你永远不能单纯的从一个人的话语里推断出这个人的本性——因为语言这种东西,它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的骗术。如果涉世未深的你真的很想去了解一个人的本意,了解一个人在话语背后的真实意义,我建议你以后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过多去纠结话本身的字面意思以及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而是要去分析推测说话的人在说话时候的‘动机’,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利益关系’——如果是对你有利的,那么即使说的再难听也不必激动,如果是对你不利的,那么说的再好听也应该无动于衷。
言归正传,刚才说到中产阶级有如此强烈的焦虑感,那原因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有房有资产,收入嘛只要不奢侈的乱花钱当月光族,也会存下积蓄,那为什么还会焦虑的夜夜失眠,甚至会得抑郁症呢?其实理由很简单,他们恐惧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的话,那就是——
辛辛苦苦大半辈,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什么比得到了又失去,前半生辉煌,年纪大了反而越活越落魄还要更让人痛苦,更让人害怕恐惧呢?
而且我说的这些并不是在凭空吓唬你,这个规律是不断被前人重复和验证的,也是我之前跟你说的,为什么普通人随大流的那种升级打怪的打工仔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天花板,不可避免的会衰退,很难进行阶级突破,也正是因为终究会遇到不可避免的衰退,所以焦虑情绪在我们现代的这个社会上普遍蔓延,每个人几乎都被生活压力推动着往前走,进而进入心理穷困的陷阱中,不管这个人有多少钱,他始终会有很强的危机感,而危机感会使人短视而冲动,冲动而极端,极端则会导致人不理性,很容易就会被肤浅的新闻煽动起情绪,而缺乏思考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常识,因此这个循环恶化到最后,就回到了我最开始跟你说的那件事上——
平庸而忙碌的乌合之众,永远都是很轻易的就被舆论操纵诱导。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就会从三个方面详细给您说明,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的产生原因。我的观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实这几个观点早就有人提出了,现在我只是把这些观点结合自己的语言说给你听。
> 。
先上结论,我说的这三个观点:
第一,是城市选择论,意思是人在选择居住在哪个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在对住在它里面的人进行优胜劣汰,最终会把能力配不上他的人排挤在外。
第二,是人的职场价值曲线,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变现能力的变化曲线,意思是人在职场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条斜率的曲线更接近于‘钱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人的赚钱能力和年龄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是经济周期和社会产业周期的变化规律,意思就是一个产业并不是永远火下去的,相反的,产业的盛衰都有其自己的规律,一般五年十年就会经历从无到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如果你一直都以打工仔,简称职业经理人,或者技术工种为目标,你将不可避免的经历这种产业调整带来的下岗裁员失业浪潮,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社会里,即使你对一个企业再怎么忠心耿耿,也无法一辈子在一个企业或者行业里就业,因为在你几十年的有生之年一定会遇到产业周期,这种周期性的调整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绝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等下我会详细的给你解释,这种产业调整的自然现在是怎么产生,怎么结束的。
首先,我来展开讲解一下第一点,就是城市是如何对人优胜劣汰的,以及为什么会优胜劣汰。
所谓城市的优胜劣汰,其实很简单,就是人的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无法承受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扎根无望,最终逃离到一个便宜的地方,在中国这个现象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北上广深。每年网络上总会流传上那么一两篇爆款红文,啥逃离北上广拉,北漂沪漂深漂如何艰辛拉,煽情有余,理性不足,或者理性分析总带上那么点愤青的味道,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最终拐着弯还是回到狠批房地产的老路上来。其实这些在我看来,就是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人跟城市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
那么人跟城市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
其实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可以把城市看成一个活物,一个由土地和钢筋水泥铸成的巨兽,这头巨兽贪婪又富有魅力,它最大的爱好有两个,一个是不断吞噬自己周围的土地,扩张自己的地盘,它所到的地方全都被它同化,郊区变城区,乡村变郊区,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同时这头怪兽又特别爱漂亮,尤其喜欢不停折腾自己那身皮毛,到处挖地修马路,修了马路修高架、地铁,还要到处盖房子、搞绿化,而这一切就是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所有的组织都是先有目标纲领,再有成员和行动。而其实每个组织,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城市,国家,它们的组织纲领大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断做大组织规模,不断向外扩张,争取每年比上一年多赚点,钱多存点,这样组织里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生活越过越好,才会有希望,有盼头。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总是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原因,说白了就是要把蛋糕越做越大,那么即使分的不公平,但是每个人每年分到的蛋糕总比上一年多,分得少的人也不至于怨气太大,至少还能忍受,而一旦蛋糕停止变大了,别人多吃一口,你就要少吃一口,那还得了?人-民-内-部-矛盾立马激化,又要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现在你总明白为什么历任大领导都要那么玩命搞gdp了吧?
这个道理换到城市身上也是一样的,你仔细想一想,一座城市为什么会吸引人不断流入?不外乎是因为它城市化水平高,房子修的高大洋气,交通方便,地铁高架四通八达,而且产业高端,资源丰富,最好的学校医院,最大的公司都在这里,工资动不动几万起薪,而且发展晋升的路径多,思想也开放,你说诱人不诱人?比起小城市肯定是诱人的,这不是废话吗?所以人们总是源源不断的从老家涌入北上广深,而人口规模这个东西,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啥意思呢?就是人聚集越多越富裕的地方,稀奇古怪的行业越多,你在不太发达的三四线小县城里,肯定很难看到什么手账文具集市,洛丽塔小裙子专卖店之类的行业,因为县城人太少了,收入低,根本养不活这种职业,而大城市有人口基数在,就算一万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对这些感兴趣,全部人加起来也够养活一个店面了,所以说越是大城市,精神层面的活动和享受肯定是越丰富的,而这又进一步吸引了城市外那些向往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们。 展开全部内容
难,我告诉你,确实是难,正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难,才会不由自主的焦虑抑郁。
所谓的焦虑情绪,是指人对外界环境突变,以及对潜在危机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一个人如果长久的生活在焦虑中,那么肯定说明一件事:他对现在的生活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或者现在暂时是安全的,但却认为将来前景比较黯淡,因此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焦躁,这种不安进而会让他内心压抑痛苦,却也会让他迸发出拼死一搏的爆发力,所以说人类的每种情绪都是具有利和弊的两面性的,并不是说负面的情绪就一定是坏的,正面的情绪就一定是好的,同理,整天讲仁义道德挂嘴上的人,未必就真的懂得他人的难处,而看似消极整天想自杀的人——比如我——在现实中也未必就真的会自暴自弃,一路堕落到底,不是吗?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一种生物,你永远不能单纯的从一个人的话语里推断出这个人的本性——因为语言这种东西,它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的骗术。如果涉世未深的你真的很想去了解一个人的本意,了解一个人在话语背后的真实意义,我建议你以后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过多去纠结话本身的字面意思以及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而是要去分析推测说话的人在说话时候的‘动机’,以及隐藏在这背后的‘利益关系’——如果是对你有利的,那么即使说的再难听也不必激动,如果是对你不利的,那么说的再好听也应该无动于衷。
言归正传,刚才说到中产阶级有如此强烈的焦虑感,那原因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有房有资产,收入嘛只要不奢侈的乱花钱当月光族,也会存下积蓄,那为什么还会焦虑的夜夜失眠,甚至会得抑郁症呢?其实理由很简单,他们恐惧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的话,那就是——
辛辛苦苦大半辈,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什么比得到了又失去,前半生辉煌,年纪大了反而越活越落魄还要更让人痛苦,更让人害怕恐惧呢?
而且我说的这些并不是在凭空吓唬你,这个规律是不断被前人重复和验证的,也是我之前跟你说的,为什么普通人随大流的那种升级打怪的打工仔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天花板,不可避免的会衰退,很难进行阶级突破,也正是因为终究会遇到不可避免的衰退,所以焦虑情绪在我们现代的这个社会上普遍蔓延,每个人几乎都被生活压力推动着往前走,进而进入心理穷困的陷阱中,不管这个人有多少钱,他始终会有很强的危机感,而危机感会使人短视而冲动,冲动而极端,极端则会导致人不理性,很容易就会被肤浅的新闻煽动起情绪,而缺乏思考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常识,因此这个循环恶化到最后,就回到了我最开始跟你说的那件事上——
平庸而忙碌的乌合之众,永远都是很轻易的就被舆论操纵诱导。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就会从三个方面详细给您说明,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的产生原因。我的观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实这几个观点早就有人提出了,现在我只是把这些观点结合自己的语言说给你听。
> 。
先上结论,我说的这三个观点:
第一,是城市选择论,意思是人在选择居住在哪个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在对住在它里面的人进行优胜劣汰,最终会把能力配不上他的人排挤在外。
第二,是人的职场价值曲线,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变现能力的变化曲线,意思是人在职场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条斜率的曲线更接近于‘钱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人的赚钱能力和年龄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是经济周期和社会产业周期的变化规律,意思就是一个产业并不是永远火下去的,相反的,产业的盛衰都有其自己的规律,一般五年十年就会经历从无到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如果你一直都以打工仔,简称职业经理人,或者技术工种为目标,你将不可避免的经历这种产业调整带来的下岗裁员失业浪潮,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社会里,即使你对一个企业再怎么忠心耿耿,也无法一辈子在一个企业或者行业里就业,因为在你几十年的有生之年一定会遇到产业周期,这种周期性的调整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绝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等下我会详细的给你解释,这种产业调整的自然现在是怎么产生,怎么结束的。
首先,我来展开讲解一下第一点,就是城市是如何对人优胜劣汰的,以及为什么会优胜劣汰。
所谓城市的优胜劣汰,其实很简单,就是人的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无法承受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扎根无望,最终逃离到一个便宜的地方,在中国这个现象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北上广深。每年网络上总会流传上那么一两篇爆款红文,啥逃离北上广拉,北漂沪漂深漂如何艰辛拉,煽情有余,理性不足,或者理性分析总带上那么点愤青的味道,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最终拐着弯还是回到狠批房地产的老路上来。其实这些在我看来,就是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人跟城市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
那么人跟城市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
其实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可以把城市看成一个活物,一个由土地和钢筋水泥铸成的巨兽,这头巨兽贪婪又富有魅力,它最大的爱好有两个,一个是不断吞噬自己周围的土地,扩张自己的地盘,它所到的地方全都被它同化,郊区变城区,乡村变郊区,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同时这头怪兽又特别爱漂亮,尤其喜欢不停折腾自己那身皮毛,到处挖地修马路,修了马路修高架、地铁,还要到处盖房子、搞绿化,而这一切就是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所有的组织都是先有目标纲领,再有成员和行动。而其实每个组织,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城市,国家,它们的组织纲领大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断做大组织规模,不断向外扩张,争取每年比上一年多赚点,钱多存点,这样组织里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生活越过越好,才会有希望,有盼头。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总是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原因,说白了就是要把蛋糕越做越大,那么即使分的不公平,但是每个人每年分到的蛋糕总比上一年多,分得少的人也不至于怨气太大,至少还能忍受,而一旦蛋糕停止变大了,别人多吃一口,你就要少吃一口,那还得了?人-民-内-部-矛盾立马激化,又要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现在你总明白为什么历任大领导都要那么玩命搞gdp了吧?
这个道理换到城市身上也是一样的,你仔细想一想,一座城市为什么会吸引人不断流入?不外乎是因为它城市化水平高,房子修的高大洋气,交通方便,地铁高架四通八达,而且产业高端,资源丰富,最好的学校医院,最大的公司都在这里,工资动不动几万起薪,而且发展晋升的路径多,思想也开放,你说诱人不诱人?比起小城市肯定是诱人的,这不是废话吗?所以人们总是源源不断的从老家涌入北上广深,而人口规模这个东西,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啥意思呢?就是人聚集越多越富裕的地方,稀奇古怪的行业越多,你在不太发达的三四线小县城里,肯定很难看到什么手账文具集市,洛丽塔小裙子专卖店之类的行业,因为县城人太少了,收入低,根本养不活这种职业,而大城市有人口基数在,就算一万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对这些感兴趣,全部人加起来也够养活一个店面了,所以说越是大城市,精神层面的活动和享受肯定是越丰富的,而这又进一步吸引了城市外那些向往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们。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