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李进赶考
“滚滚滚!别影响老子做生意啊!小心拔了你的皮!”
摊铺老板一边骂一边驱赶着那名男子。
因为这个穿孝服的家伙,让许多仕子都不敢过来买烧饼了。
本来在这个热闹的时间段,生意是最好做的。
结果被他这么一搞,所有人都躲得远远的,直接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朱桐和杨宪对视一眼,杨宪问道:“这年轻人是考生?”
“上去看看便知晓了!”朱桐道。
说罢二人朝着那男子走去,男子见两位官员朝自己走来,惊慌失措的向一边跑去。
“哎!小伙子你别怕,我们只是问一些问题,并无恶意。”杨宪说着快步上前拦住那学子。
朱桐盯着那学子看了半天,未说话。
杨宪却问道:“你为何见了本堂就跑,难道是有什么隐情吗?”
“没...没有...”那名学子说道。
“那你为何穿一身孝服来应试?”杨宪又问道。
“回大人,小的家中舅父去世,适逢科考,无奈之下只得穿孝衣来参加科考。”那举子说道。
朱桐闻言有些不解,只听说给叔父披麻戴孝的,还没听说給舅父披麻戴孝的,这是为何?
但此乃人家家中之事,自己不便过问,万一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那可是罪过。
“小伙子,叫甚?身上还有盘缠吗?”朱桐问道。
“额...在下名叫李进,目前...嗯...”那名举子吞吞吐吐地回道。
脸色也明显有些不自然,看样子一定拮据,朱桐说着从钱袋里掏出九文钱递给李进。
“大人使不得,小生怎敢要大人的钱...”说着李进急忙推开朱桐的手。
朱桐见摆了摆手,道:“人都有难处,这不是施舍,是帮助!”
见朱桐如此真诚,李进才勉强将九文钱收下,并深深地给朱桐稽首一拜道:“谢大人,敢问大人贵姓,小生日后必报此恩!”
“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你专心考试,考出个功名来!”朱桐笑着拍了拍李进的肩膀。
他也只是想单纯的帮帮忙,并未求什么回报,也就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
“这位是朝中负责此次恩科的大人。”杨宪说道。
“大人,请再受小生一拜,大人之恩小生没齿难忘!”李进说道。
“这位大人,年轻有为,你小子遇到贵人了,好好考试,明日争取夺个状元,为朝廷做事。”杨宪说道。
李进谢过二人后就匆匆忙忙离开,朱桐与杨宪继续向前走着,朱桐问道:“杨大人,你在中书省参政之位上有多久了?”
“朱大人,为何问及此事?....下官在参政之位上,也有些时日了。”杨宪警觉地回道。
朱桐随即道:“没什么,在下就是觉得胡惟庸进中书省也有些时间了,为什么他的职位还是那么低?”
杨宪闻言哈哈大笑,摇了摇头说道:“不说为妙,不说为妙!”
朱桐看了看杨宪,虽然并不知晓其中奥秘,但是也猜出了杨宪的把戏。
“在下,佩服佩服!杨大人好手段!”朱桐道。
... -->> br />
朱桐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即问道:“杨大人,在下看这些个仕子都有些拮据啊,难道是朝廷给粮米路费没发到手上?”
“朱大人,这您就不懂了吧,近几年粮食歉收,百姓家中无钱粮,仕子们得到路费后多半会给家中留些。”
“故而在应天府的生活就有些拮据了,这也是正常之事,朱大人就不必疑惑了”杨宪说道。
朱桐想了想,说道:“仕子们来京应试不易,其中有许多贫寒出身的学子,朝廷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补助。”
杨宪惊诧道:“朱大人高见啊!这样更能显示出朝廷对科举的重视,对仕子的重视!”
处理完手头之事后,朱桐径直来到乾清宫,向朱元璋提议此事。
......
第二日。
朱桐早早就来到国子监。
刚刚进入聚贤堂,就看到太子朱标与一位老臣在说些什么。
“兄长,来的好早啊!”朱标说道。
“恩科之事,下官不敢怠慢,这位就是大学士宋濂宋大人吧?”朱桐问道。
看着老迈的宋濂,心中赞叹不已,大名鼎鼎的宋大学士,一篇《送东阳马生序》闻名后世。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平日里同在朝中当差,却因为政务缠身顾不得其他事。
“下官见过平章政事朱大人,大学士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不足启齿!”宋濂笑嘿嘿地说道。
“哪里哪里,在下自幼便读大学士的文章,大学士文风乃大明屈指第一!”朱桐说道。
朱桐说罢,宋濂、朱标二人都不约而同的愣住了。
朱标心中自言道:“大哥怎么如此夸人,您年幼时连书都读不上,就算有书读怎么可能读到宋濂的文章!”
“大哥,没想到您还会如此恭维人啊!”
宋濂愣了一会儿,说道:“朱大人真会说笑,下官虽然有点小名气,但还不至于让孩童读在下的文章。”
朱桐尴尬的笑了笑,瞬间反应过来自己的冒失。
自己读的是《古文观止》此时还未出世,太学还尚未建立,宋濂也没有写那篇著名的文章。
这时,朱桐脑中突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自己将《古文观止》写出来,那也会在文学史上流下美名。
说不定还会赚一笔出版的费用,在文坛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就在这时,考生们自信满满的陆陆续续从国子监的大门走进来,朱标突然想到了大哥朱桐向父皇提议之事。
随即说道:“对了,昨天我都听父皇说了,大哥申请给仕子们盘缠,父皇很高兴,夸大哥考虑周到,细心。”
“昨天父皇已经让人户部官员安排此事了,今天就会将补贴发到每一位仕子手上。都是大哥的功劳啊!”
朱桐谦虚道:“殿下过奖了,在下只不过是看学子们有些拮据,故而与陛下说说,仕子们应该铭记朝廷的恩典。”
“更应该铭记陛下的恩典,将来考取功名好为朝廷效忠,为陛下效劳。”
朱桐话音刚落,国子监门口传来一阵呵斥声。
只见门外的守卫不断呵斥道:“滚出去,朝廷大试考场,闲杂人等禁止入内。” 展开全部内容
摊铺老板一边骂一边驱赶着那名男子。
因为这个穿孝服的家伙,让许多仕子都不敢过来买烧饼了。
本来在这个热闹的时间段,生意是最好做的。
结果被他这么一搞,所有人都躲得远远的,直接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朱桐和杨宪对视一眼,杨宪问道:“这年轻人是考生?”
“上去看看便知晓了!”朱桐道。
说罢二人朝着那男子走去,男子见两位官员朝自己走来,惊慌失措的向一边跑去。
“哎!小伙子你别怕,我们只是问一些问题,并无恶意。”杨宪说着快步上前拦住那学子。
朱桐盯着那学子看了半天,未说话。
杨宪却问道:“你为何见了本堂就跑,难道是有什么隐情吗?”
“没...没有...”那名学子说道。
“那你为何穿一身孝服来应试?”杨宪又问道。
“回大人,小的家中舅父去世,适逢科考,无奈之下只得穿孝衣来参加科考。”那举子说道。
朱桐闻言有些不解,只听说给叔父披麻戴孝的,还没听说給舅父披麻戴孝的,这是为何?
但此乃人家家中之事,自己不便过问,万一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那可是罪过。
“小伙子,叫甚?身上还有盘缠吗?”朱桐问道。
“额...在下名叫李进,目前...嗯...”那名举子吞吞吐吐地回道。
脸色也明显有些不自然,看样子一定拮据,朱桐说着从钱袋里掏出九文钱递给李进。
“大人使不得,小生怎敢要大人的钱...”说着李进急忙推开朱桐的手。
朱桐见摆了摆手,道:“人都有难处,这不是施舍,是帮助!”
见朱桐如此真诚,李进才勉强将九文钱收下,并深深地给朱桐稽首一拜道:“谢大人,敢问大人贵姓,小生日后必报此恩!”
“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你专心考试,考出个功名来!”朱桐笑着拍了拍李进的肩膀。
他也只是想单纯的帮帮忙,并未求什么回报,也就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
“这位是朝中负责此次恩科的大人。”杨宪说道。
“大人,请再受小生一拜,大人之恩小生没齿难忘!”李进说道。
“这位大人,年轻有为,你小子遇到贵人了,好好考试,明日争取夺个状元,为朝廷做事。”杨宪说道。
李进谢过二人后就匆匆忙忙离开,朱桐与杨宪继续向前走着,朱桐问道:“杨大人,你在中书省参政之位上有多久了?”
“朱大人,为何问及此事?....下官在参政之位上,也有些时日了。”杨宪警觉地回道。
朱桐随即道:“没什么,在下就是觉得胡惟庸进中书省也有些时间了,为什么他的职位还是那么低?”
杨宪闻言哈哈大笑,摇了摇头说道:“不说为妙,不说为妙!”
朱桐看了看杨宪,虽然并不知晓其中奥秘,但是也猜出了杨宪的把戏。
“在下,佩服佩服!杨大人好手段!”朱桐道。
... -->> br />
朱桐突然想到了什么,随即问道:“杨大人,在下看这些个仕子都有些拮据啊,难道是朝廷给粮米路费没发到手上?”
“朱大人,这您就不懂了吧,近几年粮食歉收,百姓家中无钱粮,仕子们得到路费后多半会给家中留些。”
“故而在应天府的生活就有些拮据了,这也是正常之事,朱大人就不必疑惑了”杨宪说道。
朱桐想了想,说道:“仕子们来京应试不易,其中有许多贫寒出身的学子,朝廷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补助。”
杨宪惊诧道:“朱大人高见啊!这样更能显示出朝廷对科举的重视,对仕子的重视!”
处理完手头之事后,朱桐径直来到乾清宫,向朱元璋提议此事。
......
第二日。
朱桐早早就来到国子监。
刚刚进入聚贤堂,就看到太子朱标与一位老臣在说些什么。
“兄长,来的好早啊!”朱标说道。
“恩科之事,下官不敢怠慢,这位就是大学士宋濂宋大人吧?”朱桐问道。
看着老迈的宋濂,心中赞叹不已,大名鼎鼎的宋大学士,一篇《送东阳马生序》闻名后世。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平日里同在朝中当差,却因为政务缠身顾不得其他事。
“下官见过平章政事朱大人,大学士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不足启齿!”宋濂笑嘿嘿地说道。
“哪里哪里,在下自幼便读大学士的文章,大学士文风乃大明屈指第一!”朱桐说道。
朱桐说罢,宋濂、朱标二人都不约而同的愣住了。
朱标心中自言道:“大哥怎么如此夸人,您年幼时连书都读不上,就算有书读怎么可能读到宋濂的文章!”
“大哥,没想到您还会如此恭维人啊!”
宋濂愣了一会儿,说道:“朱大人真会说笑,下官虽然有点小名气,但还不至于让孩童读在下的文章。”
朱桐尴尬的笑了笑,瞬间反应过来自己的冒失。
自己读的是《古文观止》此时还未出世,太学还尚未建立,宋濂也没有写那篇著名的文章。
这时,朱桐脑中突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法,如果自己将《古文观止》写出来,那也会在文学史上流下美名。
说不定还会赚一笔出版的费用,在文坛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就在这时,考生们自信满满的陆陆续续从国子监的大门走进来,朱标突然想到了大哥朱桐向父皇提议之事。
随即说道:“对了,昨天我都听父皇说了,大哥申请给仕子们盘缠,父皇很高兴,夸大哥考虑周到,细心。”
“昨天父皇已经让人户部官员安排此事了,今天就会将补贴发到每一位仕子手上。都是大哥的功劳啊!”
朱桐谦虚道:“殿下过奖了,在下只不过是看学子们有些拮据,故而与陛下说说,仕子们应该铭记朝廷的恩典。”
“更应该铭记陛下的恩典,将来考取功名好为朝廷效忠,为陛下效劳。”
朱桐话音刚落,国子监门口传来一阵呵斥声。
只见门外的守卫不断呵斥道:“滚出去,朝廷大试考场,闲杂人等禁止入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