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0 章 朝议
原来皇帝在小太监刚一禀报的时候,就已经出来了,没有打扰戴权。可是他听到小太监的禀报之后,就再也忍不住了,气的大声咆哮。
戴权这时候跪在地上,只知道不停的磕头,请皇帝息怒。
皇帝平复了一下心情,但是脸色依然是通红。他立刻下令道:“传朕旨意,把守宫门的太监立即杖毙,以后谁要敢再出这种事情,朕杀他的九族。”
皇帝说完这话接着又狠狠的瞪了戴权一眼,“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把信使给朕接进来,耽误了大事,朕连你的脑袋一起要。”
戴权这才连滚带爬的跑出去,皇帝见戴权出去了,就想回东暖阁内等消息,只是刚一回身便觉得天旋地转,旁边的贴身太监赶快过去扶住,焦急的说道:“万岁爷,您怎么了?要不要传太医?”
皇帝扶着他的手,稍稍缓了片刻,这才恢复过来,然后一把推开他便进了东暖阁。
戴权连滚带爬地出了养心殿,一路小跑来到了宫门口。只见现在宫门外已经聚集了一堆人。
戴全身旁的小太监立刻分开人群让戴权来到里边,只见里面有一个太监正在那里痛哭嚎啕。正是那个把门的太监。看来他也知道了自己的下场。
戴权看到这人之后,脸上的怒气腾的就上来了,直接吩咐自己身旁的小太监:“把这个狗东西给咱家拖到一边,就当着众人的面打死。让大家也看一看,以后还有谁敢阻拦紧急军情。”
他手下的小太监都打了一个寒战。但是手上却不慢,一起上前将这个痛哭的太监,直接绑起来压到了宫门的大广场上,接着早有过来的慎刑司的太监,将这个太监绑在了一个春凳上。然后举起板子就狠狠的向他背后打去。一时间广场上惨叫不绝,血液四溅。
戴权不理这些,来到景阳钟的钟楼上。对着那个正在敲钟的军士说:“小兔崽子,还敲什么?皇上已经知道了你的事,有什么事先和咱家说。”
那敲钟的信使这才住手,他回头来看到一个穿着华丽的老太监。一看就是宫中有身份的人。这时候他赶紧上前跪倒说:“公公,我是密云来得信使,奉了我家守备之命,为京城送八百里加急。鞑靼人已经离我们密云城不足一百里了。”
戴权一听到这里已经是吓得魂飞魄散,密云离京城也就是几十里地的路程。如果按密云送来情报,等于就是鞑靼人已经到了京城了。这可是天大的事。
于是戴权对着信使说:“你现在就跟着我,咱们一起去见皇上。”
说完这话,戴权也不敢停留,转身就向内宫跑去。而这信使也跟着戴权一路小跑来到了东暖阁外。
皇帝在东暖阁内并没有等多久,就听见外边一阵嘈杂,接着戴权便一个人先进来了,戴权一进来就跪倒在地,焦急地回道:“万岁爷,是密云的紧急军情,好像鞑靼人已经到了密云。”
皇帝一听他这话,又觉得一阵的眩晕。但是他咬牙挺住了,对跪着的戴权问道:“信使和军情吗呢?”
“信使在外边等待,军情也在他身上,奴才不敢擅动。”
皇帝怒声说道:“那还不赶快让他进来。”
戴权赶忙出去把信使领入东暖阁,信使一进入东暖阁就跪在地上磕头,并且大声说道:“皇上,密云八百里紧急军情,今日午时启程,黄昏之前到京。”说完这句话后,又把怀中的书信掏出,双手呈给皇帝。
旁边的小太监,赶快接过信来送到皇上面前。皇帝接过书信,立刻打开观看上面的消息。
信中的大致内容是,古北口被鞑靼人用计攻克,现在败军已经到达密云,从败军口中得知鞑靼人做一次人数众多,不下十几万,而且密云已经发现鞑靼人的前锋,密云兵微将寡,请求朝廷赶快支援。
皇帝看到这个消息,还好有些心理准备,虽然现在还是觉得,脑门突突的跳,但还是能够勉强平息下自己的怒火。
正在这时戴权进来禀报,“启禀皇上,各位大臣已经在宫门外等候了,不知皇上是否召见。”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才想起刚才信使撞了景阳钟,各位大臣必定要进宫朝见,正好自己要与他们商量这次鞑靼人入侵的事情。
于是便传令道:“摆驾太和殿,传旨各大臣在太和殿见驾。”
皇帝传完旨意之后,便向东暖阁外走去,一群太监赶忙跟上。到了东暖阁外已经有一顶明黄的小轿等待。皇帝上了小轿,有四个太监抬着,便往太和殿而去。
&nb... -->> bsp;皇帝到达太和殿时,众大臣都已经在殿内等候多时了。见到皇帝来了众大臣一起跪倒在地三呼万岁,行三拜九叩之礼。
皇帝坐在宝座上,没有让这些大车们站起来,他看着下面的这些大臣,见他们一个个跪在那里,一脸懵懂的样子,就觉得有气,于是阴沉着脸说道:“刚才有人撞了景阳钟,你们知道什么事吗?”
底下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帝,于是便一起说道:“臣等万死。”
皇上气的对下面说:“鞑靼人十几万人马现在已经到了密云,你们还在这里做春秋大梦,是不是把脑袋丢了才能清醒。”
殿下的大臣们,听到皇帝这么说,一个个都惊骇欲绝,他们从来没想到京师会送到危胁,于是一下子底下就炸开了锅。
众人都在纷纷议论,就是前几年鞑靼人围了宣府镇,情况也没有这次危机,哪一次好歹宣府中还有贾珂可以就近救援。而这一次京城附近除了三大营,就没有别的兵马了。
而这些大臣们都是人精,他们对于三大营的战斗力从来就不抱什么希望。
皇帝看着他们乱成一锅粥的样子,更是气愤用手使劲在御案上一拍,大声的呵斥道:“都给朕闭嘴,有话一个一个的说,吵成一团像什么样。三位大学士,你们三个先说。”
大学士李潞立刻站出来说道:“皇上现在事情紧急,应该当机立断,命令城外三大营的军队,立刻进城参与守城。”
皇帝听了他这话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传旨:“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何在?”
这是从武班中走出一位中年的儒将,来到大殿中央,立刻跪倒说道:“臣王子腾见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立刻向王子腾传令道:“你立刻整顿城外三大营,令他们从三个城门以次进入京城,立刻上城参与防守,防备鞑靼人偷袭。”
王子腾跪在下边回答道:“臣,王子腾尊旨。”说完便站起身来,像殿外走去。
安排好王子腾防守京城之后,皇帝心中稍微有了一些底,对还在下边跪着的众大臣说:“行了,都起来吧,今天的事情也不能怪你们。”
众位大臣在下面跪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到皇帝发话让他们起来。就差一个一个费劲的从地上爬起来。有些年老体弱的还需要旁边的同僚帮忙。
众位大臣站起身来,然后按文东武西的规矩,在太和殿两旁站立。
皇帝见众人都起来了,便接在问道:“还有什么主意都说出来,鞑靼人这一次来京城,恐怕来者不善,咱们必须想个对策。”
大学士严慕这时候出班奏道:“皇上,三大营虽然有十五万人马,但是都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阵仗的,靠他们守城还有一些用处,如果想要击退鞑靼人恐怕难上加难。”
皇帝皱着眉头不高兴的问:“李爱卿,朕的三大营就真的怎么不中用吗?你不要危言耸听。”
在皇帝的印象中,三大营都是天下的精锐。而且每一次他出行三大营都装甲整齐。威风凛凛的样子,不像是不能打仗的。
还没有等严慕回答,旁边的大学士潘永便抢先站出来回道:“陛下,李大学士所言不差,三大营确实战力堪忧。他们的祖辈本来是我朝的精锐,只不过当他们的父祖之辈去世以后,他们就渐渐的腐化了,那他们会战鞑靼人恐怕结果堪忧。”
皇帝一听这话,差点被气笑了。以前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一个一个和自己说三大营精锐天下少有,现在一遇到见真章的时候,他们又和自己说三大营已经腐败,不堪大用。如果不是鞑靼人入侵,自己恐怕到死都不会知道自己依为城墙的三大营,竟然已经腐朽不堪,不能再战。
“那你们说该怎么办,总不能让鞑靼人在京城四周来去自由,甚至惊动祖宗陵寝。”皇帝说完这句话,好像也想起了本朝几位皇帝的陵寝都在城外,要是被鞑靼人破坏,自己死后用什么脸面去见先帝?
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悲从心头起,眼泪就在眼眶中打转。看着底下这些大臣,自己花钱养他们又有什么用?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能为自己分忧的。
大学士李潞看到皇帝悲伤的样子,知道他是害怕几位先帝的陵寝被骚扰,于是出班奏道:“皇上,现在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可传旨让附近几省的节度使立刻起兵勤王,并且命令九边中,宣府镇与辽东的节度使,立刻起骑兵前来支援,这两处离京师最近,而且这两处的兵马最为精锐,骑兵数量也是最多的。这两处骑兵来了,最少也能有四、五万骑人马,到时候即使不能胜,也能保京师太平。” 展开全部内容
戴权这时候跪在地上,只知道不停的磕头,请皇帝息怒。
皇帝平复了一下心情,但是脸色依然是通红。他立刻下令道:“传朕旨意,把守宫门的太监立即杖毙,以后谁要敢再出这种事情,朕杀他的九族。”
皇帝说完这话接着又狠狠的瞪了戴权一眼,“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把信使给朕接进来,耽误了大事,朕连你的脑袋一起要。”
戴权这才连滚带爬的跑出去,皇帝见戴权出去了,就想回东暖阁内等消息,只是刚一回身便觉得天旋地转,旁边的贴身太监赶快过去扶住,焦急的说道:“万岁爷,您怎么了?要不要传太医?”
皇帝扶着他的手,稍稍缓了片刻,这才恢复过来,然后一把推开他便进了东暖阁。
戴权连滚带爬地出了养心殿,一路小跑来到了宫门口。只见现在宫门外已经聚集了一堆人。
戴全身旁的小太监立刻分开人群让戴权来到里边,只见里面有一个太监正在那里痛哭嚎啕。正是那个把门的太监。看来他也知道了自己的下场。
戴权看到这人之后,脸上的怒气腾的就上来了,直接吩咐自己身旁的小太监:“把这个狗东西给咱家拖到一边,就当着众人的面打死。让大家也看一看,以后还有谁敢阻拦紧急军情。”
他手下的小太监都打了一个寒战。但是手上却不慢,一起上前将这个痛哭的太监,直接绑起来压到了宫门的大广场上,接着早有过来的慎刑司的太监,将这个太监绑在了一个春凳上。然后举起板子就狠狠的向他背后打去。一时间广场上惨叫不绝,血液四溅。
戴权不理这些,来到景阳钟的钟楼上。对着那个正在敲钟的军士说:“小兔崽子,还敲什么?皇上已经知道了你的事,有什么事先和咱家说。”
那敲钟的信使这才住手,他回头来看到一个穿着华丽的老太监。一看就是宫中有身份的人。这时候他赶紧上前跪倒说:“公公,我是密云来得信使,奉了我家守备之命,为京城送八百里加急。鞑靼人已经离我们密云城不足一百里了。”
戴权一听到这里已经是吓得魂飞魄散,密云离京城也就是几十里地的路程。如果按密云送来情报,等于就是鞑靼人已经到了京城了。这可是天大的事。
于是戴权对着信使说:“你现在就跟着我,咱们一起去见皇上。”
说完这话,戴权也不敢停留,转身就向内宫跑去。而这信使也跟着戴权一路小跑来到了东暖阁外。
皇帝在东暖阁内并没有等多久,就听见外边一阵嘈杂,接着戴权便一个人先进来了,戴权一进来就跪倒在地,焦急地回道:“万岁爷,是密云的紧急军情,好像鞑靼人已经到了密云。”
皇帝一听他这话,又觉得一阵的眩晕。但是他咬牙挺住了,对跪着的戴权问道:“信使和军情吗呢?”
“信使在外边等待,军情也在他身上,奴才不敢擅动。”
皇帝怒声说道:“那还不赶快让他进来。”
戴权赶忙出去把信使领入东暖阁,信使一进入东暖阁就跪在地上磕头,并且大声说道:“皇上,密云八百里紧急军情,今日午时启程,黄昏之前到京。”说完这句话后,又把怀中的书信掏出,双手呈给皇帝。
旁边的小太监,赶快接过信来送到皇上面前。皇帝接过书信,立刻打开观看上面的消息。
信中的大致内容是,古北口被鞑靼人用计攻克,现在败军已经到达密云,从败军口中得知鞑靼人做一次人数众多,不下十几万,而且密云已经发现鞑靼人的前锋,密云兵微将寡,请求朝廷赶快支援。
皇帝看到这个消息,还好有些心理准备,虽然现在还是觉得,脑门突突的跳,但还是能够勉强平息下自己的怒火。
正在这时戴权进来禀报,“启禀皇上,各位大臣已经在宫门外等候了,不知皇上是否召见。”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才想起刚才信使撞了景阳钟,各位大臣必定要进宫朝见,正好自己要与他们商量这次鞑靼人入侵的事情。
于是便传令道:“摆驾太和殿,传旨各大臣在太和殿见驾。”
皇帝传完旨意之后,便向东暖阁外走去,一群太监赶忙跟上。到了东暖阁外已经有一顶明黄的小轿等待。皇帝上了小轿,有四个太监抬着,便往太和殿而去。
&nb... -->> bsp;皇帝到达太和殿时,众大臣都已经在殿内等候多时了。见到皇帝来了众大臣一起跪倒在地三呼万岁,行三拜九叩之礼。
皇帝坐在宝座上,没有让这些大车们站起来,他看着下面的这些大臣,见他们一个个跪在那里,一脸懵懂的样子,就觉得有气,于是阴沉着脸说道:“刚才有人撞了景阳钟,你们知道什么事吗?”
底下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帝,于是便一起说道:“臣等万死。”
皇上气的对下面说:“鞑靼人十几万人马现在已经到了密云,你们还在这里做春秋大梦,是不是把脑袋丢了才能清醒。”
殿下的大臣们,听到皇帝这么说,一个个都惊骇欲绝,他们从来没想到京师会送到危胁,于是一下子底下就炸开了锅。
众人都在纷纷议论,就是前几年鞑靼人围了宣府镇,情况也没有这次危机,哪一次好歹宣府中还有贾珂可以就近救援。而这一次京城附近除了三大营,就没有别的兵马了。
而这些大臣们都是人精,他们对于三大营的战斗力从来就不抱什么希望。
皇帝看着他们乱成一锅粥的样子,更是气愤用手使劲在御案上一拍,大声的呵斥道:“都给朕闭嘴,有话一个一个的说,吵成一团像什么样。三位大学士,你们三个先说。”
大学士李潞立刻站出来说道:“皇上现在事情紧急,应该当机立断,命令城外三大营的军队,立刻进城参与守城。”
皇帝听了他这话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传旨:“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何在?”
这是从武班中走出一位中年的儒将,来到大殿中央,立刻跪倒说道:“臣王子腾见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立刻向王子腾传令道:“你立刻整顿城外三大营,令他们从三个城门以次进入京城,立刻上城参与防守,防备鞑靼人偷袭。”
王子腾跪在下边回答道:“臣,王子腾尊旨。”说完便站起身来,像殿外走去。
安排好王子腾防守京城之后,皇帝心中稍微有了一些底,对还在下边跪着的众大臣说:“行了,都起来吧,今天的事情也不能怪你们。”
众位大臣在下面跪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到皇帝发话让他们起来。就差一个一个费劲的从地上爬起来。有些年老体弱的还需要旁边的同僚帮忙。
众位大臣站起身来,然后按文东武西的规矩,在太和殿两旁站立。
皇帝见众人都起来了,便接在问道:“还有什么主意都说出来,鞑靼人这一次来京城,恐怕来者不善,咱们必须想个对策。”
大学士严慕这时候出班奏道:“皇上,三大营虽然有十五万人马,但是都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阵仗的,靠他们守城还有一些用处,如果想要击退鞑靼人恐怕难上加难。”
皇帝皱着眉头不高兴的问:“李爱卿,朕的三大营就真的怎么不中用吗?你不要危言耸听。”
在皇帝的印象中,三大营都是天下的精锐。而且每一次他出行三大营都装甲整齐。威风凛凛的样子,不像是不能打仗的。
还没有等严慕回答,旁边的大学士潘永便抢先站出来回道:“陛下,李大学士所言不差,三大营确实战力堪忧。他们的祖辈本来是我朝的精锐,只不过当他们的父祖之辈去世以后,他们就渐渐的腐化了,那他们会战鞑靼人恐怕结果堪忧。”
皇帝一听这话,差点被气笑了。以前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一个一个和自己说三大营精锐天下少有,现在一遇到见真章的时候,他们又和自己说三大营已经腐败,不堪大用。如果不是鞑靼人入侵,自己恐怕到死都不会知道自己依为城墙的三大营,竟然已经腐朽不堪,不能再战。
“那你们说该怎么办,总不能让鞑靼人在京城四周来去自由,甚至惊动祖宗陵寝。”皇帝说完这句话,好像也想起了本朝几位皇帝的陵寝都在城外,要是被鞑靼人破坏,自己死后用什么脸面去见先帝?
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悲从心头起,眼泪就在眼眶中打转。看着底下这些大臣,自己花钱养他们又有什么用?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能为自己分忧的。
大学士李潞看到皇帝悲伤的样子,知道他是害怕几位先帝的陵寝被骚扰,于是出班奏道:“皇上,现在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可传旨让附近几省的节度使立刻起兵勤王,并且命令九边中,宣府镇与辽东的节度使,立刻起骑兵前来支援,这两处离京师最近,而且这两处的兵马最为精锐,骑兵数量也是最多的。这两处骑兵来了,最少也能有四、五万骑人马,到时候即使不能胜,也能保京师太平。” 展开全部内容